:::

師生共創友善校園 保障特教生人權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有一個身心障礙學生屢遭同學欺負,卻以為同學在和他玩。老師不但未制止同學對他的欺凌,反而冷漠對待,最後因為同校的哥哥看不過去,才到弟弟班上跟老師反映。不料,老師竟回應他:「我在上課,不要管我班級的事!」這樣對待被霸凌特教生的新聞,令人氣憤,也教人鼻酸。
身心障礙的孩子也有基本人權,不容他人隨意踐踏。以下提出幾點看法,希望能夠促進校園對特殊兒童人權的重視,並為他們營造更友善的學習環境。

教師具備專業素養
從事特殊教育,教師更需要有同理心及專業素養。特教老師要具備敏銳的判斷力與觀察力,覺察學生是否異常。例如:某個動作反覆做,代表什麼?某個動作突然和以往不一樣,又代表什麼?以某種眼神不斷的看同學或老師,可能代表需要慰藉;發出平常很少出現的聲音,可能是受到了某些刺激。這些聲音或肢體動作的特別暗號,會依不同特殊孩子的心智、習慣等個別差異,而有不同的表現。因此,特教老師必須善於觀察,方能妥善照顧孩子。另外,教師除了要熟知各種特殊兒童的症狀之外,也必須將孩子的行為與理論對照,做成更真確的個案紀錄,以保障他們的權益。

加強覺知、表達訓練
在遇到挫折、不安時,特殊孩子的反應會比一般人來得強烈。例如:大哭大鬧持續好幾分鐘;堅持在教室外,不願進教室上課;反覆摔同一個東西,以表達不滿;殘害自己的身體等。然而,他們的口語表達卻比他人弱。也就是說,反映在外的動作,比內心感覺強很多。因此,特殊孩子必須做覺知、感覺統合等訓練,讓他們學會用聽覺、視覺、觸覺等感官,適度的發泄情緒。
同時,也要教導他們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遇到不舒服的碰觸時,要勇敢的表達出來,即使是無法言語,也要試著用肢體動作呈現。這樣教導的目的,就是要讓他們重視自身的感覺,辨認什麼是「真的在玩」,什麼是霸凌,以及舒服和不舒服的感受,進而學會表達真正的意思。

友善的同儕團體
欺負弱勢的同學,一直是中小學校園霸凌常見的樣態。但這幾年,學校積極反霸凌、營造友善校園,就是要促進學生以愛守護同儕的行為。特別是融合式班級,特教生與普通生常有互動,但容易出現多欺少、強欺弱的情況。因此,教師應該加強宣導同儕相處之道,引導普通生以友善、包容的態度來對待特教生。另外,班級中也要訂立常規,以遏止欺負特殊學生的事件發生。
同儕之間難免發生紛爭、吵鬧,但重要的是,在特殊學生遭到欺負時,有人能扶助他、傾聽他的心聲。

創造人際互動機會
特殊孩子的交友圈通常較狹窄,甚至只和一個固定的人玩;太多同學、玩伴,有時會教他們惶惶不安,甚至哭鬧。因此,教師可以指定班上幾個較值得信賴的學生,擔任特教生的「服務天使」,協助教師隨時留意他的行為,陪他上廁所、買東西。在進行安排前,務必先讓服務天使取得特教生的信任。
教師如何挑選「服務天使」?平日上課時,讓普通生、特教生同組,自然的互動。如果發現特教生在某個編組中表現很好,就可以試著讓這些組員成為他的「服務天使」。
幫助特教生擁有人際互動能力,極為重要。總有一天,他們也要步出校園,進入社會,所以在教室裡營造友善社群的氛圍,有助於培養他們人際溝通的能力。

親師溝通管道順暢
比起一般學生,特殊孩子更需要高度的關懷。因此,家長也須與學校教師密切的溝通與合作。教師最好定期聯絡家長,問問孩子在家表現如何,並告知近期在校的觀察;不論是喜怒哀樂,都具實分享。家長也可以在合適的時間,到班級看看孩子的情況,甚至和一般生互動,表達「孩子與同學融洽相處,能在班級中學習」的期待。
在校園中,當特殊孩子遭欺負時,教師除了通知他的父母外,也得告知欺凌他人的學生家長,以免錯誤的行為一再發生。對於特教生遭到惡意對待,學校要建立一套處理機制,例如:如何處置,如何啟動安全防護,或是結合社工、心理師等輔導機制來解決問題。
身心障礙的孩子因為某方面異於一般人,所以就需要教師、同儕多加包容與諒解。這世上原本就存在著不公平,特殊孩子已經蒙受先天上的不公平待遇,因此,在教育等人力可及的各個層面上,應該多多為他們設想,給予關照,以保障特殊孩子的基本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