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腦瘤常見的醫療措施與檢查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對於兒童腦瘤的診斷,和隨之而來的檢查也更加多樣。本章即在簡單介紹各種常見的檢查,期使父母有充分的瞭解,才能學習建立安撫孩子的一套方法,也能幫助孩子為即將進行的檢查做準備。

一般在進行侵入性的檢查或治療前,醫療人員會對所要做的醫療措施作解釋。內容包括:為何要作這個治療或檢查、這項檢查或治療可能的副作用和併發症,以及有何危險性等。父母應將有疑問的部分盡量在檢查前詢問醫護人員,也要注意所有的準備程序和時間安排,以減少讓孩子重覆接受檢查或治療的次數。

父母不需要因為檢查或治療,與孩子成為敵對狀態,讓孩子在痛苦的醫療措施中失去依靠。身為父母,在孩子接受檢查時,可以盡量提供他心理的支持和轉移注意力;如果需要幫忙約束,則盡量不要增加孩子痛苦和不舒適的感覺。最好的位置是在孩子頭部眼睛的位置,但要在檢查與治療的範圍區域之外;父母可以對孩子說些安慰的話,或稱讚他的好行為,但如果有問題發生,也不要苛責他。當在執行任何醫療行為時,如果父母無法冷靜的面對並安撫孩子,這時寧可要求父母先迴避,改由熟悉的護理師、社工師或志工來協助陪伴孩子。

對於施行檢查或治療的醫護人員,父母也應採取支持和鼓勵的態度,如果遇到過程不順利或不理想的情形,父母應該私下與醫護人員溝通,避免在孩子面前有不悅或爭執發生,否則會更加增孩子對醫療措施的緊張和排斥感。如果在進行檢查之前,可以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演練一遍,使孩子對於將發生的事能有一些自主性,那麼將對孩子有很大的幫助;或是準備個小禮物作為檢查或治療後的獎賞,也會有助益。

疼痛處理

有些檢查或治療會帶來身體上的疼痛感或是心理的恐懼感,父母可以和醫療人員一起協商,採用適合的方法降低孩子的痛苦感受。畢竟腦瘤的治療十分漫長,為孩子奠定「不懼怕」的信任感,是順利完成醫療過程的重要步驟。以下分為心理方面與藥物給予兩個方法,來說明如何減輕檢查過程中孩子的疼痛問題。

心理方面

在檢查或是治療進行前,依照孩子的年齡,用適合的方法,適當的說明所要進行的醫療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寧可花長一點的時間溝通,取得合作,遠比讓孩子整天處於緊張備戰狀態更為理想。

對於年幼的兒童,最好能在病房內或遊戲室,以講故事的方式說明,或是讓他用娃娃扮演整個檢查和治療程序,事先瞭解可以免去未知的焦慮感;也可以帶孩子先去看一下要作檢查和治療的房間(像是安排探險一樣),增加想像的樂趣,可以有效降低恐懼感;對於年紀較大的孩子,可採用讓他觀察別的孩子接受檢查的情形、或是觀看衛教影帶等方式,重要的是能讓他提出問題,傾聽他的感受,在心理上獲得十足的重視感,也能讓他增加對抗疼痛的能量。

「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可以被運用在所有年齡層的孩子身上。例如,嬰兒會被彩色的、會動的東西所吸引;對於學齡前期的孩子,可以讓他們看有圖畫的書或錄影帶、講故事、唱歌等方法,度過檢查的時光;大多數的孩子,會喜歡抱著他的布偶娃娃得到安撫;學齡期的孩子則可以運用看電視、影片或聽音樂的方式達到鎮定 和舒緩壓力。

藥物方法

大多數的醫院會提供鎮靜或麻醉來順利執行會引起疼痛的治療和檢查,或是不會引起疼痛但需要孩子完全躺著不動的檢查,如電腦斷層、核磁共振。

理想的兒童止痛藥物應該是容易服用的、效果是可預期的、能提供足夠的止痛效果、時效短且副作用少。外用的麻醉止痛藥膏如:Xylocaine oint.被廣泛地被利用在兒童醫療措施。鎮定的藥物是由口服或靜脈注射給予包括:

●10% Chloral hydrate sol.(水合三氯乙醛):口服或經直腸灌入吸收,在醫療措施前30分鐘服用,25∼50mg/kg/time,最多1gm,作為安眠和鎮靜劑。

●Dormicum(midazolan):需要在醫師的專業監測之下才能使用,靜脈或肌肉注射給藥,因回復的時間較短常作為影像檢查時的鎮靜安眠劑。

●Valium(diazepam):這種藥物給予,需要注意觀察呼吸,因為這類藥物有使呼吸減慢甚至停止的可能,因此需要有專業人員在旁監測及備有急救設備。

●Propofol:它是一種全身麻醉劑,乳狀液體,低劑量由靜脈注射給予,它作用得快也很快就代謝掉,但藥物給予及監測均須要由麻醉科醫師或是重症照護的醫師來執行,以維持孩子的呼吸道通暢。

在施行所有種類的麻醉鎮靜的前後幾個小時內,孩子不能吃東西(包括喝水在內),必須等到孩子作完治療或檢查後清醒了,可以吞嚥後才能吃東西。所有的麻醉鎮靜都可能造成合併症,主要是呼吸道方面的問題。麻醉鎮靜必須由受過訓練、有經驗的人員來執行,有時必須會診或諮詢麻醉科醫師,讓孩子接受鎮定監測,直到完全從麻醉中清醒。

 

常見的醫療措施

常規性醫療措施

→量體溫

治療的過程中,發燒多半是感染的第一個徵兆。體溫可以由舌下、腋下、或是用耳溫槍測量,但不建議量肛溫,因為會有撕裂傷及感染的危險。以下有幾個建議:尤其是在血球數下降的時候:

●玻璃體溫計:由舌下或腋下測量。

●電子溫度計:有電子顯示和響聲提示。

●耳溫槍:是用紅外線波測量,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有中耳發炎或裝耳膜切開引流管的話,耳溫槍就不準確。

如果發燒超過攝氏38.5度時應到就近的醫療院所就診,或打電話詢問治療的團隊,這樣可以讓醫師判斷是否是感染?是否需要做治療?這對於裝有引流導管的孩子的父母尤其重要。如果你在打電話告知醫師孩子發燒的問題時,能有孩子最近的血球計數將會很有幫助。

→抽血

血液標本有幾個目的:

●血球計數(blood cell count, CBC):測量血液中的血球種類及數量,它能告訴醫生孩子是否有感染的可能,也能做為是否需要施打白血球生成素(G-CSF)、是否需要輸紅血球或輸血小板的參考。

●腫瘤指標:主要有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和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Beta-HCG),常作為生殖細胞瘤的診斷及治療效果的評估。

●抗痙癴藥物濃度:藥物劑量是否達到治療濃度,需不需要增量或減量。

●血液培養:則有助於評估孩子是否有細菌或黴菌感染。

●生化檢驗則是測量血漿中所含的物質,以便判斷肝臟及腎臟的功能是否正常,及化學治療的藥物是否需要做調整。

如果只需做CBC,扎耳根血或指頭血就能提供足夠的血液了;血中化學物質、抗痙癴藥物濃度及血液培養,則需要由手部靜脈或是中央靜脈導管抽出一管或更多管的血液標本。

指頭血或耳根

扎指頭血或耳根血和抽血不同,所使用的針較細,在收集血液時比較不會痛,所以當只需檢查CBC時很多醫院會採行這樣的採血法。

Port-A 注射

Port-A是一種中央靜脈導管,提供孩子接受化療時,注射化療藥物或抽血檢查,每次治療前須先消毒並扎上角針再連接靜脈輸液。這項措施最常用在作化療的時候。

靜脈注射

孩子的靜脈注射是醫療過程很費功夫的一環,也是最常需要重覆施行的一項。有些醫院會有一組專門執行靜脈注射及抽血的技術員,如果沒有則多半由有經驗的護士或醫師來施行。靜脈注射通常會選擇下臂或是手背的血管,首先用鬆緊帶綁在注射部位的上方,使靜脈能夠脹大,比較容易看到和觸及,技術員感覺到靜脈後,就將這個部位清潔消毒,之後將針頭插入。有時針頭會留著,有時則拔出留下塑膠導管在血管裡。技術員會再一次確定針頭在正確的位置後,用透明的敷料覆蓋,再用膠帶固定。有一些方法可以讓點滴注射更為順利:

●保持鎮靜:激動或恐懼會引起皮膚表面的血管收縮。可利用玩具、卡通等轉移其注意力。

●保持溫暖:溫度低會造成體表血管收縮。將孩子用毯子包裹,然後用熱水袋或熱敷墊敷(小心燙傷)在手臂上,這樣可以使血管擴張。

●喝很多水:脫水會減低靜脈中的液體,所以要鼓勵多攝取液體。

●讓地心引力幫忙:如果你的孩子躺在床上或坐在你的腿上,讓他將要打點滴的那隻手垂下,以使血管脹大。

●如果有問題發生則最好暫停: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十分焦燥不安,暫停一下。或再尋求其他醫護人員的支援,可以使過程順利些。

皮下注射

需要接受皮下注射例如白血球生成素(G-CSF);若要減少因皮下注射引起的疼痛,可以在事前一個小時塗抹Xylocaine止痛軟膏,父母也可以在打針前藉由冰敷的方式,在注射部位搓擦,使那個部位麻木,來減低孩子注射時的疼痛。

收集尿液

如果孩子已受過大小便訓練,那就在他解小便的時候留下一些,也可以在馬桶坐墊下放一個淺淺的尿盆來收集尿液。如果孩子還不會自己大小便,可能需要用導尿管或是貼尿袋的方式來收集。但如果懷疑有感染,則需要無菌技術收集尿液標本,先用肥皂將孩子的會陰部輕柔地清潔一下,然後尿在一個消過毒的小容器裡。一般來說,女孩的尿道感染比男孩常見,因為女孩的尿道比較短。

如果沒辦法取得清潔的尿液標本或是孩子無法解尿,會需要醫師或護理人員作導尿;導尿必須將一根細小的橡膠管放入尿道裡,再深入膀胱中。如果孩子對導尿很焦慮,可以考慮要求在導尿前給孩子一點鎮靜或肌肉放鬆的藥。

 

影像學檢查

傳統X光檢查

傳統X光檢查是一種利用輻射線所做的檢查。快速、簡單地看到孩子身體裡器官及結構的方法,常用在手術前評估心肺狀況、確定中央靜脈導管位置是否正確、檢查腦脊髓液導管的位置、診斷是否有肺炎的情形,以及評估腹部內腸氣與排便情形等。

技術員會幫孩子擺好姿勢,以方便取得清楚的影像。作胸部X光時,孩子可能會被要求吸氣後閉住呼吸,然後保持不動數秒鐘。在拍攝X光片時,技術員會離開檢查室。如果你打算留在檢查室陪孩子,必需穿鉛衣來防止輻射線,孩子可能也需要用鉛衣來保護身體的特定部位(如:睪丸);懷孕的媽媽在X光照射時不可以留在 檢查室內。

電腦斷層

電腦斷層如同一次照了非常多的的X光片。再經由電腦將影像組成二度或三度空間的影像。它的機器看起來像一個很大的甜甜圈,孩子會躺在那個圈圈的中間。電腦斷層影像能讓醫師看到中樞神經系統詳細的結構,也可以用來看腫瘤與骨骼之間的關係。目前是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一個好又快速的篩檢工具。

檢查腦部腫瘤時會經由靜脈給予顯影劑。當開始攝影時,技術員不會留在檢查室。如果父母打算留在檢查室陪孩子,就必須穿上鉛衣保護,避免不必要地曝露在輻射線之下。在作電腦斷層的過程中,讓孩子保持不動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有些較年幼的小孩無法維持數分鐘不動,就必須在檢查之前給予鎮靜麻醉。

核磁共振 (MRI)

核磁共振是利用磁場內的水分子共振來產生腦部或脊髓橫斷面的二度空間影像。可以作出橫切面、冠狀切面、矢狀切面三種不同影像及許多特殊功能造影。用於鑑別診斷不同的中樞神經疾病,準確度和精細度都很高。孩子在作檢查前也可能需要注射顯影劑。他會躺在一個平台上,然後平台會滑行進入一個類似隧道的機器中,在隧道管裡面是一個甜甜圈型的磁鐵,由這個特殊的裝置環繞著所要拍攝影像的身體區域。

當核磁共振的機器在攝取影像時,會發出很大的敲擊聲,孩子或許要帶上耳塞,以阻絕這些聲音嚇到他們。年幼的孩子或是有密閉空間恐懼症的人,在作核磁共振前需要先給予鎮靜,因為核磁共振檢查比電腦斷層更耗時,而且孩子需要完全靜止不動,如此才不會影響影像的品質。核磁共振目前被認為是評估中樞神經腫瘤的標準影像檢查。

血管攝影

血管攝影是一種特別的X光檢查,用來評估腦部或脊柱腫瘤部位的循環及血管供應情形。檢查時會將一個導管由鼠蹊部放進血管中,一直放到需要評估檢查的部位,接著將顯影劑注射進去,然後醫生就能看到頭部或脊柱的血管供應及分佈。依照孩子的年齡及配合度,可能需要鎮靜麻醉或是全身麻醉。檢查前要空腹不能吃任何東西。檢查完成後,孩子會先送到恢復室,等到他醒過來再送回病房。

對於血液供應極豐富的腫瘤,有些醫師會選擇手術前作血管攝影,並將主要供應腫瘤的血管栓塞,以減少手術中的腫瘤出血量。也可以幫助孩子減少輸血的併發症。

瓦達試驗 Wada test

瓦達試驗用來協助找出大腦語言及記憶中心的位置,決定病灶的部位是否在優勢大腦的檢查。醫師會將一種藥物由頸動脈注射進入腦部,如此一來半邊的腦部會進入睡眠的狀態,讓醫師在孩子只使用一側腦部的狀況之下進行語言、記憶及其他功能的測試,有時在做瓦達試驗的過程中也會同時作腦波圖。

正子掃描 PET

正子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是利用短效性放射線同位素連結在一種糖fluorodeoxyglucose(FDG)注入組織後,由腦部不同部位的代謝狀況,間接測得腦血流在腦不同部位的差異,以偵測不同腦部病灶與正常腦組織的變化。

單光子掃描 SPECT scan

單光子掃描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 SPECT ) 是一種 檢查,用來測量腦部中不同部位的代謝情形,可以用來區分腦細胞、腫瘤細胞及結 痂組織。

核醫鎵掃描 (Gallium scan)

鎵掃描(Gallium scan)是核子醫學部門施做的檢查。檢查前,會先注射一種具微量放射線(檸檬酸鎵)的藥物,注射24到48小時後開始進行檢查。鎵會顯示在注射部位及有惡性組織的地方。這個檢查大約耗時30分鐘,孩子需要平躺在檢查台上,機器會在上方偵測,並發出一些噪音,但不會造成任何疼痛,檢查過程中父母可以在孩子身邊陪伴。

骨頭核醫掃描

骨頭核醫掃描是一種評估特定腫瘤有無轉移到骨骼的檢查,由核子醫學部門施做。雖然腦部腫瘤很少有轉移到骨頭的情形,但仍是有可能的。檢查時,孩子會先經由導管(如port-A)或是靜脈點滴注射放射線同位素鎝((99-technetium),透過血液流到骨頭去,大約兩個小時後,孩子會再回到核醫部門,躺在平台上,由一台機器在他身體上面移動偵測而完成檢查,只需要幾分鐘而且不會痛,過程中你可以在旁邊陪著孩子。

放射線同位素腦池攝影術 (radioisotope cisternography;RISA)

是研究腦脊髓液流動與吸收功能的技術。把放射線同位素(131-I-RISA或99mTc-DTPA),自腰椎穿刺注入腰池後,定時(3、6、24、72小時後)掃描孩子的頭部,以觀察同位素在腦脊髓液流動與吸收的情況。

骨齡檢查 (Bone Age)

骨齡檢查是一種單純的X光檢查,照攝的部位是非慣用手的手腕骨,放射科醫生在核對標準圖譜後,判斷孩子骨骼的生長(骨齡)是否符合他的實際年齡,這將有助於決定日後是否需要做內分泌評估及檢驗。

腰椎穿刺

就和其他檢查或治療一樣,孩子的年齡及個性,會影響到孩子是否需要先鎮靜,如果孩子不需要被鎮靜,也可以在一到兩個小時前,在腰椎穿刺的穿刺處塗上Xylocaine藥膏,讓局部的組織麻醉,減輕疼痛。

在做腰椎穿刺時,醫師或護士會請你的孩子側躺、然後將頭盡量靠近胸部,並將膝蓋彎曲往胸部靠近,呈蝦米狀。執行過程中,護士或父母通常會協助孩子保持這個姿勢;這項檢查孩子必須全程保持不動。醫師會將一根細長中空的針頭推進兩節脊椎骨間的空隙,常在第三、四腰椎間,然後腦脊髓液會由中空的針頭流出到我們準備的試管中。

收集到少量的腦脊髓液後,如果是要作腦脊髓腔內化療,醫師會將一個針筒接到針頭上,慢慢地將藥打進去,打藥時孩子的腳會有冷或壓力的感覺;然後再將針頭拔掉,穿刺部位用紗布覆蓋。做完腰椎穿刺後,偶而一些比較大的孩子和青少年會有嚴重頭痛的情形,所以需例行性地要求孩子在做完後平躺六至八小時,以預防這類情形發生。

腦波檢查 (EEG)

腦波檢查是來診斷腦部不正常放電最常用的方法,許多腦瘤病患常合併表現抽筋也要用腦波檢查來評估。

作腦波檢查之前的準備包括:幫孩子洗頭,但要避免用潤絲精、乳液、噴霧髮膠、髮油、髮膠或是做髮型,檢查的前一天也要避免喝含有咖啡因的飲料。雖然這個檢查不會痛,可是對於年幼的孩子,事前可能還是需要給予輕微的鎮靜。

最常見的腦波檢查是頭皮腦波,由技術員將二十一個電極用黏黏的、味道有點重的黏膠貼在頭皮上,每一個電極都會很仔細地貼上,以捕捉從腦部不同部位產生的腦波活動。因為心臟的電波活動會影響腦波檢查的結果,所以通常還會在胸部另外再貼一個電極。每個電極上會有電線接到腦波機上,機器能放大所感受到的微小活動,然後畫成圖形,腦波機會將孩子腦部的電波輸出呈現在紙上或電腦螢幕上。基本的腦波檢查約耗時半小時至二小時間,檢查過程中神經科醫師或腦波技術員會嘗試一些誘發痙癴的方法,例如:閃光刺激或是深呼吸幾分鐘(以達到過度換氣)。

錄影腦波檢查則是在監測腦波的同時也作錄影,藉著比較孩子所呈現的症狀和當時錄影的腦波資料做比較,來瞭解孩子抽搐和腦腫瘤之間可能的關係。

腦皮質腦波檢查(ECoG)是先將頭顱骨打開,將一片列陣式的電極片或長條狀的電極片放在腦部的表面,直接紀錄腦皮質的腦波。這種檢查通常用在癲癇病童大腦部位,評估痙癴區域是否在重要功能部位(語言或運動中樞)。

視力檢查

如果孩子的腦部腫瘤有牽涉到視神徑路徑或是腦部掌管視覺的枕葉,視力檢查就非常重要。視力檢查包括視力、視野、眼底視網膜、視乳突和動眼功能等,這些需要由眼科醫師或是兒童眼科醫師定期的追蹤,因為視力減弱或喪失,可能是腫瘤生長復發的徵象及指標。

聽力檢查

有些患有腦部腫瘤的孩子因為腫瘤本身或手術造成神經損傷而喪失或影響聽力,也有些是接受的化學治療藥物導致聽力減退,因此安排聽力測驗也是追蹤的一部分。

在作聽力圖時,孩子會在一個隔音的檢查室中做測驗以避免外界的噪音干擾,在做測驗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待在房間裡。孩子會戴上耳機,然後會播放一些聲音,例如嗶嗶聲或不同聲調的聲音。他們會請孩子在聽到聲音的時候舉手或是按鈕,每隻耳朵都會分別測試。聽力圖的結果多半會以圖形的方式呈現,聽力喪失的程度會以分貝表示。

神經心理學測驗

神經心理學測驗含蓋範圍甚廣,包括口語測驗(oral)、紙筆測驗(written)及行為表現測驗(per formance),這些測驗能協助確認及描述出孩子的功能程度。一般希望手術前就作這些測驗,但常常不容易做到。手術後或治療後,每幾年要再重作測驗,這樣才能記錄孩子認知功能的變化。

 

摘錄自 協會出版刊物 生命的驚嘆號 ● 兒童腦瘤照護手冊(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