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馨的住院經驗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孩子生病住院治療,總免不了要和父母、兄弟姐妹、親朋好友、寵物及舒適熟悉的家分開,這會剝奪他們的控制感,讓他們覺得焦慮與無助。事實上,醫院的硬體是無法隨著個人喜好而變化,倘若父母和孩子可以從一些小小的地方來一點「不一樣的創意和巧思」起碼能夠增加愉悅的心情去面對單調的治療過程,至少讓他們或多或少能找回一些控制感吧!

 

住院小撇步

 

以下是一些有經驗的人,提供給父母為孩子製造一些溫馨感受的「住院小撇步」:

把家搬過來

帶一些幫助孩子的「好朋友」陪他住院,例如喜愛的填充娃娃、玩具、自己用的小被子、毛毯、枕頭、最喜歡穿的衣服,年幼的小朋友甚至會想念自己的小馬桶、特定香味的沐浴乳、餐具等,這樣可以幫助他們縮短住院的適應期,增加安全感。如果孩子喜歡的話,可以放一些常聽的兒歌,有助於阻隔一些醫院的噪音,還能有放鬆的效果,但要以不干擾別的病友為原則。

 

儘速認識新環境

用餐、洗衣、盥洗都是每天會碰到的事情,住院後儘快完成樓層巡視,就可先確定醫院是否提供家屬使用的洗衣機、烘乾機、微波爐、冰箱、熱水瓶、食物保溫箱等設備,並瞭解使用規則,若不清楚可以請教護理人員或其他家屬。停車問題,可以詢問病房護理人員或是醫院的社工人員,醫院對住院病人或身心障礙者是否提供停車優待。

 

增添病室的溫馨氣氛

多數的醫院病房都會習慣漆上白色或綠色,但是兒童病房的牆壁都會漆上暖色系顏色,且會畫上或掛著色彩鮮明的畫,像是迪士尼人物、運動明星或是卡通圖片等,這可使整個病房大大地活躍起來。父母可以主動詢問病房,自己是否能為孩子帶來他自己喜歡的佈置,像是家人、同學或朋友的問候卡,自己最喜愛的活動照片及他朋友的照片,這些東西可以用活動式的繩子懸掛展示在牆上、床頭,或是貼在窗臺周圍。大部分的醫院不允許腫瘤病房有任何的植物或新鮮花卉,因為它們會滋生細菌影響病情。
父母可以為孩子的住院生活,增添一些有趣的活動,像簽名海報或畫冊,在進行檢查前或治療前讓醫護人員簽名;也可用數位相機,來認識許多參與照顧孩子的醫護人員,這些每日努力奮鬥的記錄都將是很有價值的回憶。

 

住院中的飲食

病房設有冰箱提供家屬貯存從家中帶來的飲料及食物,記得將你的床號、名字貼在貯存盒顯眼的地方,多數醫院僅提供用微波方式加熱食物。只要沒有飲食上特殊限制,父母也可以請家人或朋友來探視時,點購孩子喜愛的食物,讓住院飲食有些不同的變化。也可以詢問醫院護士是否有當地餐廳的菜單當作參考。用過的杯盤及沒吃完的食物要記得清理,盡可能保持病室內乾淨與清潔,以免影響孩子的食慾或引起噁心感,或是引來果蠅和其他蟲害。
有些長期住院的孩子,吃醫院的餐點會讓他漸漸失去新鮮感而沒有食慾,尤其接受化療時在沒有感染之虞的前提下,收集醫院附近各家外送餐點的資訊,也讓孩子參與選擇,偶爾呼朋引伴一起訂餐,互相分享,多樣化的選項,讓孩子因新奇而食慾大增。有時受到治療的影響,孩子可能無法按照一般時間進食,父母無需感覺氣餒,從變化食物種類、增加進餐趣味,或是等待孩子主動要求想吃點什麼東西時再給,都是可以彈性運用的方法。

小故事分享一:

小尹遠從台中到台北接受化學治療,每次打藥都讓她食不下嚥,愈來愈瘦的身軀令母親和醫療團隊十分擔心。有一次她突然想吃母親包的水餃,我們找到合適的配膳間,讓母親進行料理;小尹開心的說要請護士阿姨一起享用,就這樣,病房裡有了溫馨的吃飯大隊,「我最喜歡媽媽在病房裡請客了……」小尹的童言童語,也道出住院中的孩子,需要變化飲食的學問呢!

 

「享受」住院時光

陪孩子住院的日子,常常不是狀況百出,緊張萬分,就是度日如年。帶一本好書、可以一群人一起玩的益智遊戲、拼圖等,加上你自己平常一直沒有時間處理的瑣碎資料,能事前計畫並善用等待的時間,可以使照顧者比較愉悅的享受和消磨時光,甚至會覺得小有成就呢!
如果你有問題想要詢問醫師,建議立刻將問題寫下來,然後在醫生查房時,花一點時間和他們討論你的擔憂或是提出問題。因此,隨時在你孩子的病房裡放上便條紙和筆,發現最重要的問題和擔憂出現在腦海裡,就可以快速記錄下來,因為這些問題不見得能立刻問人或是獲得解答。

小故事分享二:

婷婷每次住院,都會準備兩部筆記型電腦,一台是為她自己和鄰床病友一起玩遊戲以及床邊老師教學使用,另一台是媽媽專用。幾次住院下來,媽咪把過去拍的數位照片,經過影像處理,加上自己隨興寫的小品,製作成圖文並茂的書籤,任誰看了都讚不絕口,媽媽說「幸好有這些事可以打發時間,不然空著腦袋,怕自己已經不知道胡思亂想到什麼地步呢!」住院時間漫長,為孩子和照顧者預備適合的道具是非常重要的。

 

主動結交朋友—尤其是醫護人員和家屬

俗語說「遠親不如近鄰」,病房中的病友家屬,特別是在照顧病童經驗的傳承、分享,常常遠比親屬能給更多的即時幫助。因此主動認識更多的家屬,從互相交換經驗建立關係,到成為在情緒低潮、沮喪、無助時,互相支持、彼此加油打氣的同病戰友,知己知彼分享壓力,在醫院也能結識為無話不談的摯友。
腦瘤兒童的醫療團隊,能充分瞭解腦瘤兒童家長的無助感受,父母不能為孩子變魔術(把腫瘤變不見)、不能給藥、不能使腦瘤遠離孩子,那種失控感與不知道能為孩子做些什麼的心情,會讓剛住院時的父母十分慌張。其實,住院的生活有一大部分就像在家一樣,做父母的可以撫摸孩子、和他說話,透過洗澡(或擦澡)、幫他梳頭髮、刷牙,做任何你在家中會為他做的事,提昇他的舒適感與生活品質,重新掌握情況。如果孩子的狀況不如從前,導致父母不知所措時,護理人員會協助你完成這些事情。

 

做孩子的代言者


醫院對孩子而言是個恐怖的地方,父母必需要提供安慰、保護及照護脆弱的孩子。要扮演好這樣的角色,父母必須隨時陪在孩子身邊為他代言,有時候,父母對孩子病況變化的觀察更甚於專業人員,因此,請不要輕忽父母們所提出的警訊;當父母看著孩子有頭痛、嘔吐或其異常的症狀反應時,請立即告知醫護人員,並且堅持讓孩子獲得適當的處置。

小故事分享三:

三歲的小如一診斷出罹患腦瘤,因為情況危急,入院當天深夜即緊急手術,從恢復室轉出之後即送至加護病房。除了手術後容易躁動的因素之外,孩子未曾離開父母,亦未被事先告知在他身上所要發生的大事,因此,經常處於不安與哭鬧的狀態。加護病房有固定的探病時間,每當媽媽要離開之前,孩子的情緒更顯得焦躁。身為孩子的代言人,父母可以為了安撫病人的情緒而特別要求延長陪伴時間,幫助孩子度過這些很難捱的時間。

小故事分享四:

冠宇在經過手術後,影響到他的表達,護理人員必須透過母親的揣測,才能知道孩子的意思。在接受放射治療期間,孩子突然連續嘔吐,又哭著捶頭,種種行徑與平常不一樣,母親覺得不對勁,於是請求護士要求醫師診治。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有急性腦水腫情形,即刻進行減壓手術,才未導致更嚴重的後果發生。

 

陪伴孩子住院,父母親也負有「確認」的功能,在記事本上寫下孩子所服用的藥物或針劑的名稱及劑量;每一次都要確認藥名和劑量是否與發給的相符,並詢問任何你可能忽略的事,像是孩子的血球計數,是否到達可以接受治療的標準。當輸血的時候,再三確認血袋上的名字是否有和孩子的名條以及血型相符。

 

醫院裡的遊樂園

 

就像每個孩子都會「玩遊戲」,遊戲可說是人類早期的休閒娛樂方式之一,透過玩遊戲的過程,我們不僅可以從中學習到各式各樣的技巧,還可學到自我認知與瞭解,可說是一舉數得。就像在動物節目中,看到小獅子透過與同伴之間的玩耍以及打鬥嬉鬧,學習到捕捉獵物的各種技巧,許多小孩也是在遊戲中學習各種身體動作能力,如平衡(玩跳格子)、手眼協調(玩丟沙包訓練)、人際互動(扮家家酒)、領導才能(如團隊遊戲)等各種成長所需的能力。但是如果將生活的背景轉移到醫院的時候,對孩子如此重要的「遊戲」還存在嗎?有時候,孩子一旦被診斷出腦瘤或是其他重大傷病,父母一時之間似乎忘記生病的孩子仍然擁有「遊戲」的權利。

孩子們需要玩耍,青少年需要同儕生活,即使是在生病住院時,孩子的發展需求仍然存在。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常會不經意透露訊息,表達他內心真正的狀況,因此,醫院可以藉由「治療式遊憩」個別化需求的遊戲設計,進行介入,瞭解這些患病兒童的需求與感受,提供給醫療專業的參考;或是經由角色扮演如模仿醫師看病、護士打針,除了讓孩子熟悉醫療程序,也可以幫助他們表達內心的恐懼或擔心,利用遊戲玩樂的經驗,瞭解治療並不如想像中可怕,間接使他們不會過度專注於治療過程,而更能配合醫療措施的進行。另一方面,在遊戲室中自然而然的互動,可以鼓勵與其他病童接觸,來降低孩子孤單的感覺,減緩對醫院環境的不適應,提升住院期間的生活品質。父母不要小看這些稀鬆平常、微不足道的小遊戲,它們對孩子住院期間的生活,扮演相當重要的功能。

兒童醫院或醫學中心的兒童病房裡,多數設有專門給住院孩童使用的遊戲室,裡面的設備常會配合時代潮流而更新。一般來說,像是各類書籍、玩具、卡通影帶或電腦遊戲卡等都十分充足,提供孩子多樣化的遊戲選擇。事實上,遊戲室提供給住院的孩子極大的安定作用,它把單純的病床上生活,變得多采多姿,並且充滿樂趣和歡笑。因為「遊戲」是任何年齡的孩子都會有的需要,藉由與一般生活經驗雷同的事物相連結,幫助孩子適應新的住院環境及治療作息。當然,如果孩子病重,或是血球數太低而不能到遊戲室遊玩,也可以安排床邊老師或志工帶著一堆玩具及書籍到病室內;父母也可以利用這一點時間出去喘息一下。

對青少年來說,最重要的是需要有同儕的支援;父母可以詢問看看是否有年齡相仿的病人;利用各種可能的機會,為青春期孩子們搭起自然而然的友誼,是父母親非常重要的任務,也要允許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去結交朋友。

適度的運動也很重要,鼓勵孩子在身體健康許可的情況下,離開病床,到處走走;有時後,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像是探索新世界一樣,發現醫院裡的各種趣事,像是到醫院附設的商店街瀏覽,逛逛禮品店或自助餐廳,甚至到戶外去曬曬太陽,感受一下自然的空氣。不要覺得生活行動都必須受限於點滴架,當父母和孩子可以推著它離開病床時,先前的失控感會稍微減緩,取而代之的是重新適應疾病的歷程。

小故事分享五:

孟勳第一次住院時住在單人病房裡,每天除了接受放射治療可以離開病房外,勳媽對於遊戲室裡所有的活動邀請,一概拒絕,她認為「住院是為了接受疾病治療,而不是為了遊戲」,二個月來愁容未減;直到孩子堅持參加醫院所辦的活動。孟勳在大家的稱許和認同中,展露笑容;勳媽也才看到原來有許多人和她及她的孩子遭逢相同的難題,在同病相憐的支持下,重新調整心態,住院也不像當初有那麼大的壓力了。

 

摘錄自 協會出版刊物 生命的驚嘆號.兒童腦瘤照護手冊(2010年6月)